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而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的情况。它可见于急性和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结核、各种消化系统肿瘤、肝炎、慢性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除选做腹部B超、CT、 X线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外,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腹泻的鉴别诊断:
(1)粪便常规检查:如粪便中有黏液及脓血,提示可能为各种肠道炎症引起的腹泻;如粪便中白细胞(WBC)数增多,而又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为各种细菌所致急性和慢性肠炎引起的腹泻;如粪便中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提示为伤寒引起的腹泻;如粪便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为过敏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如大便中脂肪颗粒增多,提示可能为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腹泻;如大便涂片找到虫卵,可明确引起腹泻的病原寄生虫。
(2)粪便培养:如培养出细菌,可鉴别出引起腹泻的细菌种类。
(3)血常规检查:如白细胞(WBC)总数升高,提示可能为某些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如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均下降,应警惕各种消化道肿瘤引起的腹泻。
(4)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如阳性,提示为肠结核引起的腹泻。
(5)肝功能检查: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胆红素(BIL)等值升高,提示可能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损害引起的腹泻。
(6)甲状腺功能检查:如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值增高,提示可能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腹泻。
(7)血沉(ESR)测定:如增快,提示可能为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个/升(个/L)
(50~300)×108/升
同白细胞分类(DC)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一定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毫米/小时(mm/h)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正常人肠道寄居有多种正常菌群,属无病原性细菌。
粪便中分离培养出致病病原体可明确诊断:霍乱弧菌,为霍乱;痢疾志贺菌,为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细菌,为沙门菌感染;伤寒沙门菌或付伤寒沙门菌,为肠热证;结核分枝杆菌,为肠结核。荧光显微镜检查,见到与志贺荧光抗体结合的荧光菌体,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见车轮状的病毒颗粒,提示为轮状病毒的秋季婴儿腹泻。米泔水样便悬滴标本,显微镜暗视野下见鱼群状运动活跃的弧菌,提示为霍乱。
见.表1—6。
表1—6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粪)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外观:
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 褐色 性状:软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 0 黏液:0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 0 不消化食物: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检:
红细胞: 蛔虫卵: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白细胞: 够虫卵:
脓细胞: 血吸虫卵:
送检医师 其它: 隐血反应 阳性++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
单位/升(U/L)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纳摩/升(nmol/L)
RIA法:新生儿129~271纳摩/升,儿童(1~10岁)83~194纳摩/升,成人65~155纳摩/升,男性老年人65~129纳摩/升,女性老年人71~135纳摩/升。
血清甲状腺素(T4)是体内主要的甲状腺激素,新生儿血中浓度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甲状腺素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血清甲状腺素往往降低。
皮摩/升(pmol/L)
RIA法:10.3~31.0皮摩/升。
同甲状腺素,但由于游离甲状腺素(FT4)不受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的影响,故对孕妇、口服避孕药者的甲状腺功能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纳摩/升(nmol/L)
RIA法:新生儿1.2~4.0纳摩/升,儿童(1~10岁)1.4~4.0纳摩/升,成人1.8~2.9纳摩/升,男性老年人1.6~2.1纳摩/升,女性老年人1.7~3.2纳摩/升。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体内生物活性最高的甲状腺激素,血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人出生后3日~6周达最高峰,5岁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灵敏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高于正常值4倍,而甲状腺素仅为2倍;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升高早于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不降低,甚至可代偿性增高。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人,可出现“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
皮摩/升(pmol/L)
RIA法:为6.0~11.4皮摩/升。
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同,但由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不受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影响,对非甲状腺疾病有诊断价值。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研究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和甲状腺激素代谢的重要手段。
国际单位/毫升(IU/ml)
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0T)5国际单位/0.1毫升(或0.1微克PPD/0.1毫升),72小时测量皮丘直径,无反应,为阴性;4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5~10毫米,为(+)阳性;11~20毫米,为(++)阳性;大于20毫米,为(+++)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强阳性。
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