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体温因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而言。可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等。除选做胸部X线摄片、腹部B超、胸腹部CT、骨髓、十二指肠引流液及淋巴结活检等检查外,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发热的鉴别诊断:
(1)外周血检查:如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提示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发热;如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等引起的发热;如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并有异形淋巴细胞出现,提示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发热;如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引起的发热;如分类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提示为血吸虫病或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如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结缔组织病或恶性肿瘤等引起的发热。
(2)尿常规检查:如尿中红细胞(RBC)及白细胞(WBC)较多,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盂肾炎、肾结核及肿瘤引起的发热;如尿中蛋白(PRO)含量增多,又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提示为各种类型的肾炎及全身性红斑狼疮等引起的发热。
(3)粪便常规检查:如粪便中红细胞、白细胞较多,可能为消化道炎症、结核甚至肿瘤引起的发热;如便隐血(OB)阳性,可能为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发热。
(4)血、尿、痰、骨髓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5)痰涂片找结核菌:如找到结核菌,提示为肺结核引起的发热。
(6)旧结核菌素(OT)及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如为阳性,提示为结核引起的发热。
(7)痰涂片找癌细胞:如找到癌细胞,提示为呼吸系统原发肿瘤或转移癌引起的发热。
(8)肝功能检查: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等值均升高,提示为肝脏损害引起的发热;如胆红素(BIL)值升高,提示可能为胆管感染引起的发热。
(9)血清及尿淀粉酶(AMY)测定:如两值均升高,提示为胰腺炎引起的发热。
(10)血沉(ESR)测定:如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发热。
(11)甲胎蛋白(AFP)测定:如阳性,提示为肝脏肿瘤引起的发热。
(12)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如阳性,提示为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发热。
(13)类风湿因子(RF)测定:如阳性,提示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引起的发热。
(14)抗核抗体(ANA)测定:如阳性,提示可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等引起的发热。
(15)肥达反应(WR):如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引起的发热。
(16)外斐反应(WFR):如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引起的发热。
(17)嗜异性凝集试验(HAT):如阳性,提示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发热。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个/升(个/L)
(50~300)×108/升
同白细胞分类(DC)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毫米/小时(mm/h)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单位/升(U/L)
对硝基酚(PNP)法:<490单位/升;碘-淀粉比浊法:为840~6240单位/升
(1)增高:主要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胰腺导管堵塞、急性胆囊炎、胃溃疡、腮腺炎等。
(2)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见.表1—4。
表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糖: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
克/24小时(g/24h)
成人,100~300克/24小时。干重23~32克/24小时;含水量65%
(1)增加:消化不良、慢性胰腺炎、肠道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减少:慢性便秘、精细食物影响。
正常大便呈软泥样柱状(即成形便),婴儿的大便往往为不成形的糊状
(1)水样便:腹泻等。
(2)黏液便或脓血便:菌痢、肠炎等。
(3)柏油状便: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4)米汤样便:霍乱或副霍乱。
正常成人粪便呈黄色或棕黄色;婴儿呈金黄色。
(1)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食物性(如食猪肝、动物血)和药物性(如服生物炭及铋、铁等制剂)所致。
(2)果酱色: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发作。
(3)鲜红色:常见于肠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结肠或直肠癌、痔出血、痢疾)。
(4)灰白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术后。
(5)绿色:常见于乳儿消化不良、摄人大量绿色蔬菜。
正常粪便有蛋白质分解产物靛基质及粪臭素的气味。
(1)酸臭味:淀粉或糖类消化不良。
(2)恶臭味: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
(3)腐臭味:直肠癌溃烂。
(4)血腥味:坏死性肠炎。
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1)大量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2)大量白细胞: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菌痢等)。
阴性
阳性,常见于消化道各种出血性疾患。
注意,做粪便隐血检查时,应禁食肉、含血食物、铁剂3天,以防出现假阳性。
阴性
阳性,见于乳儿腹泻。
阳性
(1)弱阳性:胆汁分泌功能减退、胆管不完全性阻塞。
(2)阴性:完全梗阻性黄疸。
微摩/24小时(μmol/24h)
68~473微摩/24小时
(1)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
(2)降低:见于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再生障碍性贫血、恶病质、口服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肠道寄居有多种正常菌群,属无病原性细菌。
粪便中分离培养出致病病原体可明确诊断:霍乱弧菌,为霍乱;痢疾志贺菌,为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细菌,为沙门菌感染;伤寒沙门菌或付伤寒沙门菌,为肠热证;结核分枝杆菌,为肠结核。荧光显微镜检查,见到与志贺荧光抗体结合的荧光菌体,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见车轮状的病毒颗粒,提示为轮状病毒的秋季婴儿腹泻。米泔水样便悬滴标本,显微镜暗视野下见鱼群状运动活跃的弧菌,提示为霍乱。
见.表1—6。
表1—6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粪)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外观:
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 褐色 性状:软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 0 黏液:0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 0 不消化食物: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检:
红细胞: 蛔虫卵: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白细胞: 够虫卵:
脓细胞: 血吸虫卵:
送检医师 其它: 隐血反应 阳性++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
正常人痰液有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及尘埃,无红细胞。
(1)红细胞:大量出现表示肺或气管出血。
(2)脓细胞:大量出现,常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
(3)嗜酸性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肺吸虫病、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及肺结核恢复期。
(4)色素细胞:较常见的有“心力衰竭细胞”,常见于心力衰竭、肺炎、肺气肿和肺出血患者的痰中。
(5)肿瘤细胞:提示呼吸道癌。
痰涂片做革兰染色,对肺部感染诊断很有意义。如发现大量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革兰阴性细菌,是抗生素治疗的指征;发现抗酸杆菌,在未获得培养结果前,就可做抗结核治疗。由于痰液中混入的杂菌较多,检获细菌不一定与疾病有关,判断病原菌意义常以优势细菌为依据,但须做细菌培养鉴定。
通过细菌培养检验,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厌氧菌培养、真菌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熏烟曲霉菌等)结果,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针对不同细菌治疗。
单位/升(U/L)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单位(U)
0~6单位
(1)轻、中度增高,见于肝脓肿、肝癌。
(2)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
微摩/升(μmol/L)
成人5.13~18.81微摩/升,新生儿可达250微摩/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百分比(%)
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或碱性磷酸酶一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为71.5%±6.2%。
(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2)降低:见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等。
国际单位/毫升(IU/ml)
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0T)5国际单位/0.1毫升(或0.1微克PPD/0.1毫升),72小时测量皮丘直径,无反应,为阴性;4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5~10毫米,为(+)阳性;11~20毫米,为(++)阳性;大于20毫米,为(+++)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强阳性。
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
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
阳性,主要疾病有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造血系统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其他疾病,如药物反应、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血管炎、结核病等。
O凝集效价≤1:80,伤寒H凝集效价≤1:160,副伤寒甲、乙、丙凝集效价<1:80。
一般讲,人体在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周后,出现抗体,自第二周起阳性率增高,至第四周阳性率可达90%以上,病愈后,阳性率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早期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可出现阴性。临床上,常见的WR如下:①0升高、H正常,为伤寒发病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②0正常、H升高,为不久前曾患过伤寒、副伤寒或疫苗接种后。③0升高、H升高,为伤寒可能性大。④0升高,甲、乙、丙任何一项升高,可能分别为副伤寒甲、乙、丙。
OXl9≤1:40,OX2≤1:40,OXk≤1:40。
一般情况下,1:40~80为可疑,1:160以上者可确定诊断。效价增高,可能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OXl9效价升高者,可能为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OXK效价升高者,可能为恙虫病;OX19和OX2同时升高,为患洛杉矶斑疹热。
低于1:7。
凝集效价增高,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可达1:28以上。但近期使用抗血清制剂(抗毒素)者,也可增高。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胶乳凝集法:阴性;Todd法:等于或低于500单位(U)。
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对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效价超过500单位才有确定诊断价值。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值均明显升高。
微克/升(μg/L)
反向间接血凝法、对流免疫电泳法甲胎蛋白:为阴性;放射火箭免疫电泳(自显影法)及ELISA法:低于25微克/升;放射免疫分析法(RIA):低于20微克/升。
80%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升高;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胆管细胞癌等也可引起甲胎蛋白升高,但肝转移癌时却极少增高;妊娠12~14周时,血清中甲胎蛋白开始升高,32~34周达高峰,以后则下降;异常妊娠,如胎儿有脊柱裂、无脑儿、脑积水、十二指肠和食管闭锁、肾变性、胎儿宫内窒息、先兆流产和双胎等,也会引起母体血清中和羊水中甲胎蛋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