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入胃肠道气体和食物产生的气体总量超过其所吸收与排出的气体总量时,病人就有腹胀感,体格检查可见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X线摄片见胃肠大量积气,即称为胃肠胀气。可见于急性肠炎、慢性胃肠炎、痢疾、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和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等。除选做腹部X线摄片、消化道造影、纤维内镜检查、腹部B超及CT检查外,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胃肠胀气的鉴别诊断: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提示可能为急性和慢性胃肠炎及腹膜炎等感染引起的胃肠胀气。
(2)粪便常规检查:如见较多的白细胞及红细胞,提示为肠炎或痢疾引起的胃肠胀气;如粪便中含中性脂肪颗粒,提示为吸收不良综合征。
(3)粪便培养:如发现致病菌,可明确诊断。
(4)肝功能检查: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值均升高,提示为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胃肠胀气;如胆红素(BIL)值升高,提示为各种肝胆疾病。
(5)乙肝抗原抗体测定: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提示可能为乙型肝炎引起的胃肠胀气。
(6)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如阳性,提示可能为消化道恶性肿瘤。
(7)血清及尿淀粉酶(AMY)测定:如均升高,提示为急、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胃肠胀气。
(8)血钾(K)测定:如降低,提示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所致胃肠胀气。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单位/升(U/L)
对硝基酚(PNP)法:<490单位/升;碘-淀粉比浊法:为840~6240单位/升
(1)增高:主要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胰腺导管堵塞、急性胆囊炎、胃溃疡、腮腺炎等。
(2)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毫克/升(mg/L)
早期妊娠为20~48毫克/升
如羊水甲胎蛋白高出正常值10倍,表示胎儿有开放性神经管异常或为无脑儿。
毫摩/升(mmol/L)
离子电极法:新生儿3.7~5.9毫摩/升,婴儿4.1~5.3毫摩/升,儿童3.4~5.7毫摩/升,成人3.5~5.0毫摩/升;火焰光度测定法:3.6~5.4毫摩/升;四苯硼钠比浊法:4.1~5.6毫摩/升。
(1)增高:见于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如含钾药物及储钾利尿剂过度使用;钾流入细胞外液,如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破坏;组织缺氧,如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尿排泄障碍,如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2)降低:见于经口摄入减少,如胃肠手术后、食管狭窄、严重感染或肿瘤晚期等;钾移入细胞内液,如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等;消化道钾丢失,如频繁呕吐、腹泻;尿钾丧失,如肾小管性酸中毒。
单位/升(U/L)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ElA法均为阴性。
见表1-19。
表1-19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 ABsAg | HBsAb | HBeAg | HBeAb | HBcAb |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 + | - | - | - | - |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 | + | - | + | - | - |
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 | + | - | + | - | + |
跃,传染性强急、慢性乙肝 | + | - | - | - | + |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 + | - | - | + | + |
HBV隐性携带者,窗口期,有HBV既往感染史急性 | - | - | - | - | + |
HBV感染恢复期或既往 | - | - | - | + | + |
感染史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 - | + | - | + | + |
接种乙肝疫苗后或HBV感染后康复,已有免疫力 | - | + | - | - | - |
单位(U)
0~6单位
(1)轻、中度增高,见于肝脓肿、肝癌。
(2)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