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症状> 肝肿大

肝肿大(需做的化验检查)

肝肿大症状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肝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主要由肝脏疾病所引起。有引起肝肿大相应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肝B超、CT、磁共振检查等,具有诊断意义。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本症的鉴别诊断:

  (1)血细胞计数及分类测定:如白细胞(WBC)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等;如WBC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各种慢性肝炎,使WBC逐渐减少,致肝硬化时,可使全血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药物性肝病, WBC总数可正常,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E)增加;酒精性肝病, WBC总数增高,而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降低,如酒精性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可致全血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伤寒时,白细胞(WBC)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N)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E)数减少或消失,如同时伴血小板(PLT)数下降,提示病情严重;日本血吸虫病时,急性期白细胞(WBC)总数显著升高,嗜酸性粒细胞(E)也显著升高可达(4~10)×109/升(/L)以上,而慢性期 E百分数可降到10%以内,晚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全血细胞可呈不同程度的减少;疟疾时,白细胞(WBC)总数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M)百分比偏高,多次反复发作后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初期白细胞(WBC)总数正常或偏低,各种单核细胞(M)占50%~6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10%~25%。

  (2)尿及粪便检查:伤寒时,尿蛋白(PRO)可为阳性,粪便隐血试验(0B)可为阳性。日本血吸虫病时,粪便直接涂片虫卵检出率较低,而沉淀孵化毛蚴检查阳性率较高(约为80%)。肝肿大硬化有黄疸时,尿中胆红素(BIL)增高,无黄疸者如尿胆原(URO)增加常提示肝功能不良。肝豆状核变性时,尿铜(Cu)增加。

  (3)肝功能检查:由亲肝性肝炎病毒甲、乙、丙、丁及戊引起的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可升高,AST升高虽不如前者,但仍能较好地反映肝组织破坏程度;急性肝炎,血清胆红素(BIL)值升高,如发生急速发展的高水平胆红素血症,表示肝细胞损害严重。药物性肝病时,BIL、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值,均可升高。酒精性肝病时,BIL、ALT、AST、γ- GT、ALP均可升高,其中AST升高比ALT升高明显,且AST/ ALT比值大于2,而γ-GT升高也比ALT升高明显。肝豆状核变性、肝胆肿瘤时,ALT、AST、BIL及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等值,均可升高。

  (4)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各型病毒肝炎急性发病时,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抗HAV-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抗HBe-IgM)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 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型(抗HCV-IgG)、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抗HDV-IgM)、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HEV-IgM)等病毒标志物均可为阳性。

  (5)血清蛋白测定:一些肝病,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日本血吸虫病等,蛋白电泳测定时,白蛋白(A)可减少,球蛋白(G)可增加,A/G比值降低甚则倒置。酒精性肝病时,β-脂蛋白及胆固醇(TC)可升高。急慢性肝炎、肝癌时,前白蛋白测定可降低。急性肝炎时,转铁蛋白(TRF)升高;慢性肝炎、恶性肿瘤时,TRF值下降。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时,纤维结合蛋白(Fn)增加;失代偿性肝硬化、肝衰竭时,Fn下降。肝脏慢性损害、肝纤维化等时,层粘蛋白(LN)升高;严重肝炎、肝癌转移时,LN降低。

  (6)免疫球蛋白(Ig)测定:伤寒时,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值,均可升高。酒精性肝病时,IgA常可明显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升高。肝病时, IgM、IgE可升高。

  (7)肿瘤标志酶测定:肝癌、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其同功酶升高;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肝脓肿、肝结核、胆汁淤积性肝炎时,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功酶升高;原发性肝癌、各种急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腺苷脱氨酶(ADA)可升高;原发性肝癌、肝炎、肝纤维化等,血清脯氨酰羟化酶(PH)增高。

  (8)凝血酶原时间(PT)等测定:肝病肝细胞明显损害时,PT延长,且延长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酒精性肝病时,PT可延长。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时,血氨升高。各种肝病、肝纤维化时,血清透明质酸、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Ⅳ型胶原(Ⅳ-C)可升高。

  (9)嗜异性凝集试验(HAT)等:HAT阳性,可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清抗EB病毒一免疫球蛋白M(抗EBV-IgM)特异性抗体试验阳性,也可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肥达反应,0≥1:80、H≥1:160,为阳性,对伤寒有确定意义。青霉胺负荷试验为阳性,尿铜值大于100微克/24小时尿(μg/24h尿),对肝豆状核变性有确诊意义。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50~300)×108/升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DC)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尿胆红素定性(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道蛔虫、胰头癌等),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尿胆原(UR0或UB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尿隐血试验(BLD或0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血尿(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尿(镜下无红细胞者),如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膀胱炎,以及化学药品(砷、铅、奎宁等)中毒,毒蛇咬伤,毒蕈中毒,重度烧伤等。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重氮试剂法:<560单位/升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汞或铅中毒、肾胚胎瘤、尿路结石、肾结石等。


尿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0.51~0.61毫克/升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盂肾炎、肾梗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秒(s)

【正常值】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血清转铁蛋白(T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2.2~4.0克/升

【临床意义】

(1)增加:常见于慢性铁缺乏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口服避孕药。

(2)降低: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遗传性转铁蛋白低下症、营养不良、恶病质致严重蛋白质缺乏等。


血清铜(C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原子吸收法:新生儿2.5~10微摩/升,儿童5.0~29.8微摩/升,成人男性11~22微摩/升,成人女性12.6~24.3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等。

(2)降低:常见于低蛋白血症、肝豆状核变性、肾病综合征等。


血清白蛋白(ALB或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BCG法:35~55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纤维结合蛋白(Fn)(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向免疫扩散法:190~28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斑及妊娠者也可增高。

(2)降低:见于暴发性肝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脑血栓、肺心病急性期、急性小儿肺炎、肾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骨髓纤维化、感染、败血症、烧伤、伤寒等。


层粘连蛋白(LN)(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克/升(μg/L)

【正常值】

45~175微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肝脏慢性损害、肝纤维化、肝硬化、恶性肿瘤、糖尿病、先兆子痫孕妇等。

(2)降低:见于多脏器衰竭、严重感染、重症肝炎、肝癌转移、严重营养不良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临床意义】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总胆固醇(T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妊娠7~9个月升高459,6,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0型血低5%。

(2)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低f}-脂蛋白血症、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电泳免疫测定(EIA)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甲型肝炎,其中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Anti_HAVIgM)阳性,表示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型(Anti-HAVIgG)阳性,表示既往有感染史。


抗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HCVIg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HCVIgG出现晚于抗HCVIgM,阳性表示体内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但不能作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指标。在疾病早期,抗HCVIgG阴性不能排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必要时,可做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DVIgM)(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HDVIgM阳性,见于急性丁型肝类病毒感染,可用于丁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抗戊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EVIgM)(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抗HEVIgM阳性,表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为早期急性期。


血清前白蛋白(PAB或P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免疫散射比浊法:200~4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中以肝硬化降低最为突出,早期肝炎和急性重症肝炎时其减低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故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鉴别。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晚期,PAB也降低。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1.5~2.5:1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25,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U)

【正常值】

0~6单位

【临床意义】

(1)轻、中度增高,见于肝脓肿、肝癌。

(2)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


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克/升(μg/L)

【正常值】

小于120微克/升

【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见于各种肝病,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增高更为明显,并且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血清Ⅳ型胶原(Ⅳ-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克/升(μg/L)

【正常值】

63~110.8微克/升。

【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见于肝硬化、肝纤维化等症。


免疫球蛋白G(Ig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免疫球蛋白A(Ig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080毫克/升,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700毫克/升,12~16岁500~3000毫克/升,成人710~3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M(IgM)(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免疫球蛋白E(IgE)(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EIA法:成人为0.1~0.9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

(2)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嗜异性凝集试验(HA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低于1:7。

【临床意义】

凝集效价增高,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可达1:28以上。但近期使用抗血清制剂(抗毒素)者,也可增高。


肝肿大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