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是指脾脏肿大后,对血细胞产生破坏和隔离作用,使血液中三系细胞减少,其中贫血程度与脾肿大呈正相关,即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越明显,则贫血越严重。脾功能亢进,主要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脏血液回流受阻所引起,具有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全血细胞降低等症状和体征。肝脾B超、CT、磁共振检查及胃镜、腹腔镜检查和食管X线检查等,具有诊断意义,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本症的鉴别诊断:
(1)外周血检查:日本血吸虫病晚期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脾功能亢进时,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尿、粪便检查: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黄疸者,尿中胆红素(BIL)增高;无黄疸者,如尿胆原(URO)增加,常提示肝功能不良。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尿铜(Cu)增加,如青霉胺负荷试验阳性,有诊断意义。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粪便直接涂片或沉淀集卵检查,均可找到虫卵;沉淀孵化法检查,可找到毛蚴,可确定诊断。
(3)肝功能检查:酒精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可升高,其中AST升高比ALT升高明显,AST/ALT大于2;血清胆红素(BIL),也可升高。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ALT、AST均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等值也可升高。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时,ALT、AST值均升高,以ALT升高极为明显;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可同时升高。
(4)血清蛋白及蛋白电泳测定:各种肝硬化失代偿能力时,白蛋白(A)合成减少,血中A值下降,使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A越低,A/G比值缩小越明显,就说明肝脏的代偿能力越差。各种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蛋白电泳中γ球蛋白明显升高;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时,β-脂蛋白可升高。
(5)免疫球蛋白(Ig)测定:各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或失代偿期)时,免疫球蛋白增高,但种类不同。各种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免疫球蛋白G(IgG)及A(IgA)升高多见,但以IgG升高为主;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以IgA增高为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免疫球蛋白M(IgM)增高为主。
(6)血清酶测定: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可升高,且γ-GT升高比ALT升高明显。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ALP、γ-GT、单胺氧化酶(MAO),可升高;胆碱酯酶(ChE)活力,如极度下降时,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7)骨髓象检查:血液中减少的血细胞,在骨髓中呈现增生表现,但出现成熟障碍现象。
(8)腹水检查:肝硬化腹水,为漏出液;如并发腹膜炎时,腹水穿刺液中蛋白及细胞数增加,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9)血清免疫学测定: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皮内试验、环卵试验、循环抗原抗体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等,均可呈阳性。
(10)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各种肝硬化晚期,肝实质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
(11)血氨及胆固醇测定:肝硬化肝性脑病时,血氨可升高;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血胆固醇(TC)常降低。
(12)血清铜(Cu)及有关化合物测定: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血清铜含量、血清铜蓝蛋白含量、血清铜氧化酶均降低。
(13)肾上腺素试验: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肾上腺素试验后,外周血中三种血细胞明显升高,白细胞常为原来量的1倍以上。
(14)同位素试验:用同位素51铬(51Gr)标志的红细胞注入体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者,脾脏中红细胞破坏明显增加。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阴性
阳性,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道蛔虫、胰头癌等),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秒(s)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1)延长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微摩/升(μmol/L)
原子吸收法:新生儿2.5~10微摩/升,儿童5.0~29.8微摩/升,成人男性11~22微摩/升,成人女性12.6~24.3微摩/升。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等。
(2)降低:常见于低蛋白血症、肝豆状核变性、肾病综合征等。
微摩/升(μmol/L)
(1)纳氏试剂显色法:5.9~35.2微摩/升。
(2)酚一次氯酸盐法:27.02~81.6微摩/升。
升高,见于肝昏迷前期、慢性活动期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超过117.8微摩/升,可发生肝性脑病。
克/升(g/L)
BCG法:35~55克/升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纳摩/(秒•升)(nmol/s•L)
酶法:3.3~15.1纳摩/(秒•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及各种胶原病等。
单位/升(U/L)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毫摩/升(mmol/L)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1)生理性变化:妊娠7~9个月升高459,6,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0型血低5%。
(2)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低f}-脂蛋白血症、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单位/升(U/L)
动态法:婴儿50~240单位/升,儿童20~220单位/升,成人20~11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与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因骨骼生长活跃,也可使碱性磷酸酶升高。
国际单位/升(IU/L)
速率法:为0~40国际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心力衰竭等。
△pH法:0.8~1.0;酶法:782~1494单位/升(U/L)。
(1)降低: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转移性肝癌、有机磷中毒等。
(2)增高:见于肾脏病、脂肪肝等。
1.5~2.5:1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25,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单位(U)
0~6单位
(1)轻、中度增高,见于肝脓肿、肝癌。
(2)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
单位(U)
2~6单位
(1)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引起的各种溶血性疾病,以及各种物理、药物、感染、免疫因素导致的溶血等),肝细胞性黄疸(如传染病、代谢疾病、肿瘤及药物、毒物等引起的肝细胞损害),阻塞性黄疸(如肿瘤、胆石症、胆管狭窄或梗阻等),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性黄疸等。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萎黄病、继发性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等。
微摩/升(μmol/L)
成人5.13~18.81微摩/升,新生儿可达250微摩/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微摩/升(μmol/L)
0~3.4微摩/升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Ⅱ型)等。
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080毫克/升,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700毫克/升,12~16岁500~3000毫克/升,成人710~335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