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症状> 黄疸

黄疸(需做的化验检查)

黄疸症状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BIL)高出正常范围,表现为巩膜、皮肤及黏膜黄染的征象。可见于溶血、急性和慢性肝炎、胆管结石、消化道肿瘤等。除选做腹部B超及CT、胃肠钡餐、十二指肠引流、胆囊造影及肝活组织检查外,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本症的鉴别诊断:

  (1)外周血检查:如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含量均降低,网织红细胞(RC)比例升高,提示可能为各种溶血引起的黄疸。

  (2)尿二胆检查:如尿胆红素(BIL)阴性,尿胆原(URO)明显升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如尿胆红素值明显升高,而尿胆原阴性,提示为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3)粪便常规检查:如粪胆素值明显增加,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如粪胆素值正常或阴性,提示为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4)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如升高,提示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如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提示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

  (5)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阳性,提示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的黄疸。

  (6)血脂测定:血清胆固醇(TC)含量升高,提示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阻塞性黄疸;如血清胆固醇降低,提示为肝损害引起的黄疸。

  (7)肝功能检查:如血清非结合性胆红素值明显升高,而结合性胆红素值轻度升高,提示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如前两种胆红素值均有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值也升高,提示为急性肝炎和各种其他肝损害引起的黄疸;如结合性胆红素值明显升高,而非结合性胆红素值轻度升高,提示为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如胆管结石、消化道肿瘤等。

  (8)蛋白电泳测定:如白蛋白(A)降低,β-及γ-球蛋白升高,提示为急性肝炎或肝硬化性黄疸;如白蛋白(A)/球蛋白(G)比例小于1,提示为肝硬化性黄疸。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网织红细胞(RC或RE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或百分数(%)

【正常值】

成人绝对数为(24~84)X109/升,百分数为0.005~0.015(0.5%~1.5%);新生儿绝对数为(144~336)×109/升,百分数为0.02~0.06(2%~6%)。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

(2)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尿胆红素定性(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道蛔虫、胰头癌等),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尿胆原(UR0或UB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尿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0.51~0.61毫克/升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盂肾炎、肾梗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粪胆素(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阳性

【临床意义】

(1)弱阳性:胆汁分泌功能减退、胆管不完全性阻塞。

(2)阴性:完全梗阻性黄疸。


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直接、间接反应)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间接反应均为阳性)、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直接反应阳性、母体间接反应阳性),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如甲基多巴、青霉素等)。


血清白蛋白(ALB或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BCG法:35~55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总胆固醇(T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妊娠7~9个月升高459,6,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0型血低5%。

(2)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低f}-脂蛋白血症、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1.5~2.5:1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25,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结合胆红素(C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小于3.4微摩/升

【临床意义】

增高,表示经肝细胞处理和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非结合胆红素(UC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小于19微摩/升

【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与各种溶血性疾病有关,常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


黄疸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