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倾向,是指皮肤及黏膜自发性出血,或微小血管遭受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者。常见于血管性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重症肝炎等。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出血倾向的鉴别诊断:
(1)血小板(PLT)计数:如减少,提示可能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引起的出血倾向。
(2)出血时间测定(BT):如延长,提示可能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等引起的出血倾向。
(3)血块收缩试验(CRT):如果退缩不良,提示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出血倾向。
(4)凝血时间测定(CT):如凝血时间延长,提示为血友病、重症肝炎等引起的出血倾向。
(5)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如延长,提示为血友病、重症肝炎引起的出血倾向。
(6)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如延长,提示为严重肝功能损害等引起的出血倾向。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分(min)
Duke法:1~3分;Ivy法:0.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1)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百分数(%)
血浆法:大于40%;定量法:48%~64%;定性法:30~60分(min)开始收缩,24小时(h)完全收缩。
血块收缩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分(min)
玻璃管法:为5~10分;塑料管法:为10~19分;硅管法:为15~32分。
(1)延长: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严重时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这主要发生在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脏病综合征等。
秒(s)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1)延长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秒(s)
35~45秒
(1)延长: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秒有意义。参与血浆凝血活酶生成的任何因子有缺陷者(如血友病),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者,有抗凝物质存在时。
(2)缩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