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趾)端膨大似鼓槌状,指(趾)的纵嵴和横嵴高度弯曲并似毛玻璃样,称其为杵状指(趾)。它可见于慢性肺脓肿、慢性脓胸、严重支气管扩张、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肺气肿、支气管肺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除选做胸部X线摄片、支气管碘油造影、肺功能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外,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杵状指(趾)的鉴别诊断: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高于10×109/升,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降低,可能提示为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
(2)血沉(ESR)测定:增快大于20毫米/小时以上,可能为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
(3)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提示可能为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
(4)痰涂片找结核杆菌:找到结核杆菌,可能为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
(5)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阳性,可能为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
(6)痰涂片找癌细胞:如找到癌细胞,可能为支气管肺癌。
(7)血气分析:如异常,提示为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毫米/小时(mm/h)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国际单位/毫升(IU/ml)
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0T)5国际单位/0.1毫升(或0.1微克PPD/0.1毫升),72小时测量皮丘直径,无反应,为阴性;4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5~10毫米,为(+)阳性;11~20毫米,为(++)阳性;大于20毫米,为(+++)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强阳性。
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A-空白孔A除以阴性孔A等于或大于2:1为阳性。
结核杆菌抗体阳性,证明结核杆菌感染,阳性率为84%。此指标在结核杆菌抗体检测中,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性